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电影分级制是电影审查法治化的基础。

中国电影的政治审查传统悠久而顽固,越是优秀的深刻的影片,审查的政治风险越是险恶难料。这是为什么十年来,中国几乎没有一部深刻反映现实社会变迁的影片。在中国的银幕上看不到中国的现实社会,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毁了一代电影艺术家 。

在网络世界,政府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,积极推广“绿坝”软件,醉翁之意在控制网络;现在,在电影世界,政府罔顾青少年的身心健康,拒绝引入分级制,醉翁之意在控制电影。 

2011年12月15日,国务院公布《电影产业促进法(征求意见稿)》,征求社会各界意见。征求意见稿对电影市场秩序的各个环节做出了规定:降低准入门槛、严禁虚构票房、放映时间不得插广告等等。但是,各界瞩目的电影分级制却未见踪影,并且,与2002年2月施行的《电影管理条例》相比,电影被禁内容由10项增至13项,包括: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,煽动抗拒或者破坏宪法、法律、行政法规实施;宣扬宗教狂热,危害宗教和睦,伤害信教公民宗教感情,破坏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团结;宣传吸毒,渲染恐怖;传授犯罪方法;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者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。

这是一部成功的法案吗?它将促进中国电影业的繁荣吗?我不以为然,我认为,电影分级制的缺失和政治审查的严厉化是两大败笔。

首先,谈谈电影分级制的缺失。

所谓电影分级制度的核心是: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,审察电影内容中的暴力、情色等因素,划分电影等级,以年龄限定影片的观众范围。国际通行的电影分级制内容不涉及政治因素,审查标准透明化、确定化、技术化、可预测、可计量。

电影分级制是否“适合”中国?需要双重分析和判断,因为电影分级制对中国的电影监管部门带来的将是棘手难题,对中国的电影发展带来的却将是清新气象。

一、电影分级制中审查标准的透明化、确定化、技术化、可预测、可计量,将大大压缩监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,降低电影投资人的风险,吸引资本进入。

电影分级制是电影审查法治化的基础,因为它有细如纤毫的分级标准,与中国政府的监管习惯不同。例如,新加坡电影分级制对PG13级电影涉及“性”的内容的具体标准是:允许性幽默,允许中度的性暗示和手势等等等,并附有详细的解释和案例,看上去像是一部法医鉴定操作手册。美国早期的《海斯准则》(Hays Code)以保守著称,其标准之精确更令人窒息:银幕上男女接吻的时间连续不能超过3秒,以至于希区柯克在拍摄《美人计》时不得不让英格丽.褒曼和格兰特每吻接近三秒时移开,再吻,却不经意成就了电影史上最缠绵的吻戏。

包含细密标准的分级制将使中国电影审查从审批制变革至准则制,监管部门也将告别自由裁量而依法裁量,其意义如1993年《公司法》开创公司设立之准则制一样。

除权力缩水,令监管部门更为麻烦的是,电影分级制将导致电影审查决定的司法审查,在美国,制片人不服定级,可上诉到设在纽约的“定级上诉委员会”(The Rating Appeals Board)。中国如果实施分级制,分级结论由政府部门作出,分级标准又清晰确定,必将产生纷繁的行政诉讼,监管部门将疲于奔命,威严大减。

风险的不确定性是电影投资动力的最大的杀手,分级制引入降低风险,对电影投资人与制片人是福音。在分级制国家,制片人对审查结果有相当准确的预测。在英国,1973年电影在审查中被拒率最高,为33.8%,718部受审影片中,243部被拒,但此后,极有规律地逐年降低,到本世纪,被拒率一般在1%-2%。2011年英国受审影片714部,被拒7部,约占1%,说明电影制片人与分级审查委员会(BBFC)之间已经形成稳定的预期,投资效率极高,这是英国电影业繁荣的主要因素之一。

二、分级制将使电影审查中的政治因素裸露出来,监审部门对于政治敏感的电影的处理将失去隐蔽与修饰,减少电影审查中的政治阉割与政治风险。

电影审查包括政治审查和分级审查,二战时期,英国电影的政治审查权在政府的内政部(Home Office),而不在电影业自律组织“电影分级委员会”(BBFC),直至50年代,政治审查取消,BBFC才成为英国唯一的电影审查机构。但是,中国不同于英国,中国电影审查的重点不在暴力与色情,而在“政治”,《活着》和《蓝风筝》被禁映的真正原因皆在政治。

中国电影审查中的政治学很玄奥,电影审查的标准一向将政治因素与暴力情色因素混同一起,无论2002年的《电影管理条例》第25条,还是2011年的《电影产业促进法(征求意见稿)》第22条,皆是如此。

在审查实践中,真正反动的电影是不可能送审的,令审查者头痛的是那些“触及政治敏感神经”的优秀电影,若单纯以第22条规定的政治条款为由禁映,有政治压迫之嫌。为政者深知:以政治的名义禁映一部优秀电影,会损害政治的名誉,所以,玄奥的政治要求审查人须有高超的审查技巧。

当前,政府在治理民间社会时,手段日益老辣,将政治问题法律化,例如,以强奸罪的名义惩治风流的政治异议分子,以虚假出资罪的名义惩治不归顺的企业家。在电影审查中,此类手段也不会闲置。在电影局的审查报告中,姜文导演的《鬼子来了》被禁映的一个重要理由是:“多处出现污言秽语,有女性裸露的镜头,整体上格调低俗”。以色情批判辅助政治批判,或以色情批判掩护政治批判,监管部门才能体面地“否定”和禁映一部电影。

但分级制为电影中的色情元素打分精确到小数点后,色情审查就无法成为政治审查的借口和帮凶,政治审查也将收敛。

也许,这过于乐观了。

中国电影的政治审查传统悠久而顽固,越是优秀的深刻的影片,审查的政治风险越是险恶难料。这是为什么十年来,中国几乎没有一部深刻反映现实社会变迁的影片,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初一批思想性影片的出现,现在却在退化。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毁了一代电影艺术家,且不说悲情田壮壮,风生水起的冯小刚也痛心:“作为一个导演,近些年来没有能够拍出几部记录这个时代的深刻变革的作品,我们是有愧于心的”。

在中国的银幕上看不到中国的现实社会,中国的现实社会也许只能在后代中国电影人拍摄的历史片中再现了。这是时代的悲哀。

这种局面在新法案中不仅没有改变,并且变本加厉。《电影促进法》第22条给予审查者太多的武器,虽然每一条款都冠冕堂皇,但由于没有“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”,在实施中它们将变形成为一把把锋利的“阉割刀”,规训中国的导演和电影,淘汰有良知的有深度的现实主义影片。

广电总局十年磨一剑,却成就一部失败的法案,部门利益使然也。无独有偶,另一部法案成稿《旅游法》,字里行间中部门处心积虑抓权的痕迹也隐约可现,广电总局在《电影促进法》中通过加强电影审查制度抓权,国家旅游局在《旅游法》中通过建立旅游规划制度抓权。这是政府部门的天性——因为政府天生需要控制,它们不愿沦落为服务者。

我们还记得,在网络世界,政府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,积极推广“绿坝”软件,醉翁之意在控制网络;现在,在电影世界,政府罔顾青少年的身心健康,拒绝引入分级制,醉翁之意在控制电影。

至于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说:“我们如果实行分级制度,那么渲染色情、凶杀、暴力的三级片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内地上映。”那是”纯洁”的人对分级制的朴素认识,不是立法背后的真正玄机。

电影分级制为什么不“适合”中国?因为它不适合政府监管部门的需要,政府不喜欢电影分级制。  

 

原载《新世纪》周刊2011年12月26日(第50期)

 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王涌

王涌

116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,商法研究所所长,财新传媒法学咨询委员会委员 email:  yongw@cupl.edu.cn

文章